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:对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

元描述: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接受《中国经济周刊》专访,谈高校改革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,深入解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。

引言:

盛夏时节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(以下简称“外经贸大学”)校园静谧幽深,暑期已至,但校长赵忠秀的日程依然排得满满当当。作为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领域的知名专家,他与外经贸大学有着深厚渊源,自1991年起便在此任教。如今,作为高校“掌舵者”,他带领这所大学在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、优化学科布局等方面不断探索前行。

今年是赵忠秀担任外经贸大学校长的第二年,他带领学校形成了“主干学科强化建设、支撑学科特色鲜明、基础学科深厚扎实、培育学科齐头并进、新兴交叉学科创新发展”的新格局。近日,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专访了赵忠秀校长,就高校改革、科技强国、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。

高校改革:分类推进,彰显特色

“十三五”以来,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经历了一系列深刻调整,已进入普及化阶段。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》提出,分类推进高校改革。您如何理解这一轮高校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?

赵忠秀:《决定》中提出的“分类推进高校改革”为接下来高校改革指明了方向。近年来,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不断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。尤其是在“十三五”时期,中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持续全面振兴本科教育,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战略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。

然而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,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,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以适应新一轮变革的迫切需求。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,在高校中既需要“全能选手”,又要有“单项冠军”。

关于分类推进高校改革,教育部将明确各类高校的发展定位,建立分类管理、分类评价机制,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、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其优势,追求卓越、办出特色。最终目的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、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,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,聚焦优势突破方向,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标杆,在重大任务完成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。

教育、科技、人才:三位一体,相互促进

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您如何理解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?

赵忠秀: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三位一体,蕴含着一定的逻辑递增关系:教育是基础,科技是动力,人才是关键。

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。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推动科技进步、引领科技创新发展,而科技创新能够带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,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。没有科技的进步,现代化目标将难以实现。高素质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,通过科研和创新活动推动科技进步。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人才,通过教育活动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。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实现教育和科技双轮驱动的核心环节。

世界一流大学:引领科技潮流,肩负时代重任

您认为能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是哪一类大学?

赵忠秀:能够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,无疑是那些深度融合了教育、科研与创新实践,并具备卓越国际视野与开放合作精神的大学。这类大学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:

  1. 一流的师资队伍:不仅能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,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,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创新人才。
  2. 组织化的科研投入:提供一流的实验设备和研究平台,鼓励跨学科、跨领域的合作研究,促进知识融合与碰撞,从而催生更多具有颠覆性的科技成果。
  3. 高度的国际化水平:不仅促进知识的全球流动与共享,更为高校带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资源。
  4. 深度的业界融入:通过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,实现“在实战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”,加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。
  5.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:不仅要关注科技本身的发展,更要关注科技对社会、对人类的影响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人才培养:全面发展,激发创新活力

高水平大学该如何加强人才培养?

赵忠秀:高水平大学应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,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
  1.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,强化专业基础:根据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,高水平大学应优化学科专业布局,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加强基础学科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,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。
  2. 促进全面发展,提升综合素质:高水平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,拓宽学生知识面,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。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、自然科学类、艺术体育类等多样化的通识课程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。
  3. 注重健全人格培养,强化完善人格教育:高等教育要强化完善人格教育,在坚定理想信念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、加强品德修养、增长知识见识、培养奋斗精神、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持续努力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塑造健全人格。
  4. 激发创新活力,培养拔尖创新人才: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加强创新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,改革学校内部的治理体系,打破学科专业壁垒,深化学科交叉融合,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

科技强国:突破短板,迈向世界前列

目前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已位居世界第二位,但我国的科技事业还存在哪些短板?

赵忠秀:近年来,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,研发经费的增速非常快。但长期以来,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弱项,制约着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主体活力的激发,主要表现在企业层面。

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足,缺乏可持续的自主研发能力。作为创新主体,企业要想在高新技术领域持续领先,就必须持续高研发投入。但很多企业本身并没有达到引领行业发展的实力,即便有实力,也没有引领行业的意识,只是把现有的成果转化成为了产品。这也是相当多企业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原因。

中国已经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,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?要实现这样的目标,大学层面该如何突破?

赵忠秀: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后,我们依旧要坚定建设创新型国家“三步走”战略目标,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、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。

大学层面该如何突破?

  1. 加大支持力度:要加大对于高水平大学、世界一流大学和高峰学科的支持力度,创造更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条件,包括教育教学条件、科学研究条件、人才队伍建设保障、服务社会的通路和抓手,以及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联通渠道和平台。
  2.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: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,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坚持面向市场、应用为要,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、科学研究的应用性、服务发展的适应性,深化产教融合,强化实践教学导向,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。
  3. 优化学科布局:要瞄准学科前沿,突出原始创新,重点建设一批高峰学科,围绕打造特色优势,提高学科内涵质量,建设一批高原学科。聚焦交叉融合领域,打造学科增长点,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增长点。
  4. 提升经费保障水平:要坚持全校资源一盘棋,统筹利用中央及地方专项经费,自筹经费,提升经费保障水平。对那些发展水平不高、建设成效不佳的高校和学科应减少支持力度直至调出建设范围。

总而言之,要瞄准世界一流,培养一流人才、产出一流成果,引导建设高校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,构建一流大学体系,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Q1:高校改革过程中,如何有效平衡高校的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?

A1:学术自由是高校发展和创新的基石,社会责任是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体现。二者并不矛盾,而是相辅相成。高校要鼓励学术研究,也要引导研究方向,将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,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时,确保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。

Q2:如何评价大学的国际化水平?

A2:评价大学国际化水平不能仅仅依靠排名,而是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,包括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、科研合作国际化程度、学生国际交流规模、学科建设国际影响力等。

Q3:如何激发大学的创新活力?

A3:激发大学的创新活力需要多管齐下,包括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,鼓励跨学科、跨领域的合作研究,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,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,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。

Q4:如何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?

A4: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,包括加强基础研究,鼓励原始创新,加强学科交叉融合,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,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机制,以及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等。

Q5: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?

A5: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,加强产教融合,建立校企合作机制,强化实践教学导向,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。

Q6:如何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?

A6: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政府、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。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力度,高校要加强自身建设,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,共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。

结论:

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、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。我们相信,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,中国高校将不断深化改革、锐意进取,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