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红陨落?东证资管总经理易主后的破局之路
吸引读者段落: 曾经的资管界“扛把子”,如今却面临规模缩水、业绩承压的困境。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(东证资管),这个响当当的“东方红”品牌,其总经理张锋的突然离任,如同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,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。这究竟是偶然的人事变动,还是这家老牌资管公司深层危机的表象?是时候深入剖析东证资管的十年沉浮,探寻其背后的战略失误、市场变局以及未来破局之道了!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兴衰史,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资管行业转型升级的精彩案例,充满了跌宕起伏和耐人寻味的细节。从明星基金经理的集体出走,到三年期产品的“高位发车”惨败,再到可能的接班人成飞能否力挽狂澜,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,深入思考。让我们一起抽丝剥茧,揭开东证资管神秘面纱背后的真相!是时候看看这家曾经的行业巨头如何面对挑战,又将如何书写新的篇章!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了解东证资管的困境,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,让你对中国资管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!准备好了吗?让我们开始这场精彩的探险吧!
东证资管:十年沉浮与转型挑战
东证资管,这家曾以“东方红”品牌闻名业界的资管机构,其总经理张锋的离任,无疑为其本就波澜起伏的十年发展史增添了新的注脚。这并非简单的“个人原因”,而是这家公司在核心团队流失、产品业绩承压下,面临战略转型困境的缩影。 从2005年推出首只集合资管计划“东方红1号”,到2013年成为首家获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公司,东证资管曾一度风光无限。彼时,王国斌、陈光明、任莉组成的“铁三角”,以及林鹏、饶刚等明星基金经理,共同将“东方红”品牌推向了巅峰。然而,盛极必衰,自2016年王国斌离职,到2021年任莉转投泉果基金,核心团队的陆续出走,如同抽掉了“东方红”的脊梁骨,使其逐渐黯淡。
张锋在2021年8月接任总经理,彼时,东证资管的公募管理规模高达2697.23亿元。然而,三年时间,规模却大幅缩水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1654.38亿元,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?
数据说话:
| 时间 | 公募管理规模(亿元) | 变化幅度 |
| 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 |
| 2021年末 | 2697.23 | |
| 2025年Q1末 | 1654.38 | -38.67% |
这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,无疑反映了东证资管面临的严峻挑战。
三年期产品“高位发车”:战略失误与市场波动
2021年张锋上任伊始,正值公募基金市场一片火热。东证资管抓住时机,一口气发行19只三年持有期产品,其中“东方红启恒三年持有B”更是单日募集超400亿元的现象级爆款。然而,这被业内人士视为“高位发车”的决策,却在随后的A股调整周期中付出了惨痛代价。
Wind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4月11日,这些三年期产品成立以来收益无一为正,多数产品跌幅超过30%,甚至出现“腰斩”的情况。这不仅重创了投资者的信心,也给东证资管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业绩压力。
图表:部分三年期产品业绩表现
| 产品名称 | 累计收益率 |
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 |
| 东方红启恒三年持有B | -33.13% |
| 东方红睿泽三年持有C | -54.91% |
| ... | ... |
(注:数据来源Wind,仅为部分产品示例)
虽然东证资管方面解释称,三年期封闭产品的设计在业内普遍存在,产品业绩回撤是受到市场波动影响,且基金产品不可能“刚性兑付”。但是,如此大规模的“高位发车”,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亏损,无疑暴露出其在产品设计和市场风险评估方面的不足,也反映出其对市场趋势判断的失误。
产品线布局滞后:主动权益战略的瓶颈
东证资管的困境,并非仅仅是明星基金经理流失和三年期产品业绩下滑那么简单。其在产品线布局方面的前瞻性不足,也加剧了其困境。 在养老FOF、REITs等创新赛道上,东证资管的布局明显滞后于招商资管、中信证券等同行。当行业向多元化资产配置演进时,东证资管长期以来固守的主动权益投资优势,反而成为了转型升级的包袱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一些机构积极拥抱ETF市场,借势市场热点实现逆势增长。例如华宝基金,其股票型ETF规模在同业中排名领先,旗下人工智能、金融科技等主题ETF产品受益于市场热点,形成了“风口—规模—品牌”的正向循环。
成飞的“接棒”:破局的关键?
张锋离任后,市场传言国信证券副总裁成飞将接任东证资管总经理。成飞在固收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,这或许暗示着东证资管未来战略方向的调整。如果成飞顺利接任,他将面临诸多挑战:如何平衡东证资管的传统权益优势与新兴业务拓展?如何应对“东方红系”机构的竞争?如何激活公司的投研活力?这一切都将考验他的智慧和能力。
东证资管的未来:转型与创新
东证资管的未来,取决于其能否成功转型,并积极拥抱行业创新。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:
- 多元化产品布局: 积极拓展养老FOF、REITs等创新产品线,打破对主动权益的依赖。
- 加强风险管理: 改进产品设计和风险评估体系,避免类似“高位发车”的战略失误。
- 提升投研能力: 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,提升投研团队的活力和创新能力。
- 加强品牌建设: 修复受损的品牌形象,重新树立投资者信心。
常见问题解答(FAQ)
Q1: 东证资管总经理离任的原因是什么?
A1: 公告中称因“个人原因”,但实际上可能涉及公司业绩压力和战略调整等多方面因素。
Q2: 东证资管三年期产品的表现为何如此糟糕?
A2: 主要原因是“高位发车”,叠加A股市场调整,导致产品净值大幅回撤。
Q3: 成飞接任后,东证资管的战略方向会发生改变吗?
A3: 有可能。成飞的固收背景暗示着东证资管可能在固收业务方面加大投入。
Q4: 东证资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?
A4: 背靠东方证券,其在券商渠道和机构客户方面拥有深厚积累,“东方红”品牌也有一定的剩余价值。
Q5: 东证资管能否成功转型?
A5: 这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应对市场变化,调整战略方向,并提升自身的投研和风险管理能力。
Q6: 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东证资管的未来?
A6: 需要谨慎观察其战略调整和业绩表现,理性投资,不要盲目跟风。
结论
东证资管的十年沉浮,是市场经济下企业兴衰的缩影,也是中国资管行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案例。其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,许多以主动权益见长的机构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。能否成功转型,取决于其能否适应市场变化,调整发展战略,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。东证资管的未来之路,仍充满挑战与机遇。 让我们拭目以待,看看这家曾经的资管巨头能否浴火重生!
